Christopher Tang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中国必须创新: 这一理念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5 年发布的报告,中国必须以创新求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政府已经为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埋下了很多种子。例如,中国在研究领域投入了超过 2,00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并授予了 30,000 多个理工科博士学位,在专利申请方面也领先全球(2013 年有超过 820,000 项专利申请)。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缺少创新方法。原因如下。
自 1978 年邓小平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利用其规模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消费市场”。 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很多大型制造商专注于模仿,开发与全球品牌外观和/或功能类似的产品,并根据中国市场定价。面临全球竞争,若中国企业不能开发真正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然而,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企业甚至都不愿意大力投资研发创新。这是为什么呢?假货是“罪魁祸首”。
尽管中国正在走向富裕(拥有超过 100 万位百万富翁和 1.09 亿资产介于 5 万美元至 50 万美元之间的中产阶级),并且在 2001 年成功加入 WTO,中国仍旧是全球最大的伪造品制造国。据美国海关局表示,在 2015 年查获的伪造产品中超过 50% 是在中国制造。据《经济学家》报道,在 2013 年世界海关组织报告查获的所有产品中,超过 84% 的伪造品产自中国,其中包括假冒万艾可等药品和假冒路易·威登皮箱等皮革制品(见图)。假货打消了中国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市场中充斥如此多的伪造和仿冒产品,中国企业在投资研发时怎么会不担心被抄袭呢?目前,中国打击假货的斗争在不断升级。在阿里巴巴的网上市场淘宝被曝销售假货后,阿里巴巴于 2016 年加入国际反假联盟 (IACC),誓言要打击假货。然而,只要高效且隐秘的假货生产与分销供应链在中国仍然存在,与假货的斗争就将永无休止。
我们在关注假货“供应”的同时,或许也需要关注下中国对假货的“需求”。我们知道中国消费者害怕丢面子,也许主要的中国品牌和全球品牌可以利用新浪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向大众普及鉴别假货的方法,并建立持有假货可耻的文化环境。这种耻感文化可以抑制对假货的需求,尤其是在假货持有者害怕被揭露时。
通过执法抑制供应,通过社交媒体让假货持有者感到羞耻,以达到遏制需求的目的,如此双管齐下,中国的假货市场最终将会萎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