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rles Corbett
The ReUse People[1] 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专门从事防止将建筑材料运进垃圾填埋场的工作。它不会爆破建筑,而是通过逐步拆除建筑,并通过自有仓库销售废弃物来完成这项工作(以及其他工作)。The ReUse People 总裁 Ted Reiff 曾向我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家承包商喜欢把东西扔掉,在建筑工地上任何看似无用的东西,总会有其他地方的人可以发挥它的价值。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平衡供求关系。
废物交换的出现也是基于同一原理。“再利用”是“减少、再利用、再循环”层级结构的中间环节,但正如在建筑行业中那样,某人所拥有的废物可能正是他人希望获得的资源。面临的挑战同样是如何平衡现有(但往往是潜在)需求与可用供应量。随着在线废物交换的出现,人们拥有大量机会研究哪些因素有助于实现“买方”和“卖方”的匹配(通过报价,因为这些多余材料通常可免费提供给愿意接收的人)。
在线废物交换的概念相当简单:鼓励手上有不再具有利用价值材料的人在交换网站上发布信息,而不是将它们直接送至垃圾填埋场或进行再循环,希望有人能在看到材料清单后免费或以一定费用从他们那里接手这些材料。然而,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卖方可能意识不到这种商机,或者认为不值得整理一份这样的清单;而买方可能对其交易方或接收的物品缺乏信心。如何才能提高交换成功的可能性呢?
Suvrat Dhanorkar、Karen Donohue 和 Kevin Linderman[2] 合著了一篇引人关注的论文,其中研究了通过明尼苏达交换所 (MNExchange.Org) 进行的交易,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调查。明尼苏达交换所从 1999 年一直运营至今,注册用户(买方和卖方)数以千计。在此引用一下作者对这个交换所的描述:“在任一特定时刻,这家在线交换所都可能托管着数以百计按不同废物类别划分的物品清单。[...] 当用户提交清单时,交换所会显示物品专属信息,如报价、产品描述、频率(一次性还是循环)和地点(按县和邮政编码分类)。例如,一家建筑公司(卖方)可能会在 MNExchange.Org 上提交其多余雨水混凝土管道的清单 [...],并附带提供产品和交易信息。潜在买方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浏览清单并按特定条件筛选。然后,有意向的注册买方便可直接联系卖方(通过卖方提供的 联系人详细信息),了解有关产品、价格、物流等方面的更多信息,然后再商议交换。交换条款由交易双方在线下共同决定。”
尽管交换本身是在线方式,但地域相距较远的买方和卖方不太可能达成交易。这是一个有用的提示:即便看似属于在线性质的市场也仍然要受到作为交易基础的地域的束缚。The ReUse People 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不是在线上):市场对他们从建筑中收集的任何废物都有需求,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将废物从收集地点运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Dhanorkar 和同事们还发现,以往的熟络关系确有帮助:如果买方和卖方彼此较为熟悉,则执行交换的可能性较大。这又是一个有用的提示:尽管在线市场可能有助于将比以前多得多的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但其仍然带有人性化元素,并非毫无人情味的中间人。
简言之,尽管在线市场对为一方的废物找到愿意接纳它的新家做出了真正的承诺,但我们不应陷入一个陷阱——忘记了一个事实:尽管市场是在线形式,但实际交易自始至终仍然是实体形式,一如既往。
[1]信息披露:我是 The ReUse People 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2] “Repurposing Materials & Waste through Online Exchanges:Overcoming the Last Hurdle”(通过在线交换所将材料和废物改作他用:扫清最后障碍),即将在《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生产和运营管理)刊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