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vel Castka 和 Charles Corbett
证明产品某些环境和/或社会属性的自愿性标签数量持续增长,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令大多数消费者在标签选择上感到相当困惑的程度。购买咖啡时,我应该关注其是否获得“有机认证”(certified organic),还是应该寻找“公平交易”(Fairtrade) 标签,抑或寻找雨林联盟认证 (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cation) 标签?购买家用清洁产品时,我应该寻找可持续发展 (Cradle-to-Cradle) 徽标还是绿色标签 (Green Seal)?整个供应链的参与者都在提出这些问题,这些人群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预选产品的零售商、选择追求哪些标签的制造商、农场主以及其他需要决定遵守哪些标签要求(如有)的提供商。
我们无法回答最上面的问题,但如果将这个问题换个说法,改为“哪个生态标签的监管最严格?”,那我们或可略谈一二。生态标签的信任(或者说可信性)问题对这些标签所涉及的整个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标签本身的“所有者”、确定产品或公司是否遵守标签要求的审计师、监督审计师的评审机构、帮助公司达到要求的顾问以及同样扮演不同角色的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ISEAL Alliance 是该领域的一家领先组织,它最近发布了让自愿性社会和环境标准可信并且有效的原则。[1]这些原则是可持续性、改进、相关性、严格、承诺、公正性、透明度、无障碍、真实性和效率。当然,要同时在这十个方面取得出色成绩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些原则之间进行权衡也并非易事。标签的监管体系或许非常高效,无障碍程度极高,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加盟组织的费用支出,但是这种高效率可能是以强制正确使用标签的执行力度降低,进而导致以真实性较低为代价。在任何情况下,与其中每个属性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原则并未做好量化准备;每一项原则都值得争取,但在评估生态标签时,对于特定属性权重的大小并无相应的指导方针。
标签的某些属性相对容易识别。对于某些标签,审计可能涉及由认证审核人进行第三方审计以及强制性视察现场;而对于其他标签,可能只需要由第二方对文档进行验证和检查。某些标签涉及监管链要求,其他标签则并不涉及。对于某些标签,标准确立过程公开并且基于共识,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是以更加私人的方式完成。这些惯例是否对提高或降低标签的总体可信性有重要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美国和欧洲生态标签领域众多专家中做了调查,这些专家来自大型零售商、公司、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消费者团体以及咨询机构。[2]我们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包含 40 种不同生态标签的列表,询问他们对每个标签监管程度的看法。我们将这些看法与来自 www.ecolabelindex.com 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相结合,以确定标签是否需要第三方审计、现场视察等。我们发现,专家对标签的总体评估并未受到其中大多数监管惯例的影响。要求现场视察、拥有监管链或具有公开且基于共识的标准确立过程与总体监管效力提升并无关联。甚至连安排第三方审计这一措施本身都未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审计师自身需要通过认证这项要求与更有效的监管之间存在关联。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解读是,这些专家意识到,这些惯例和要求中的任何一项尽管本身听起来都不错,但实施的意义可能有大有小。例如,如果专家清楚特定标签要求的“现场视察”实际上执行起来非常粗略,那么这项要求仅仅是存在而已,对形成监管效力提升这一看法并无帮助。公开并基于共识的标准确立同样取决于解读方式;要让所有可能具有相关性的利益相关方群体都参与标准确立过程,通常是不可能的,因此“公开并基于共识”会因哪些利益相关方不支持共识而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然,通过要求审计师必须经过认证来对标准实施额外监管的确能够给该标准的总体监管效力再提供一层保障。
总之,在评估生态标签是否受到严格监管时,我们抽样调查的专家似乎并不只是关注是否存在特定要求,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体系内是否还有一层保障。除了成为整个全球供应链中一股日益壮大的力量外,生态标签也在形成自己的保障和再保障供应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