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o Hosoi、Joseph Kim、Dennis Stainken 及 Felipe Caro
在过去十五年中,音乐行业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领域的进步完成了迅速转型。在世纪之交,Napster 为消费者带来了一款用于交换数字压缩文件的 P2P 工具。几年后,Apple 建立了 iTunes Music Store 服务,使之与已大获成功的 iPod 音乐播放器完美契合,并将数字下载推向主流。最近,Spotify 和其他点播数字流式播放电台服务推出了全新的音乐收听方式。这种消费者行为的骤变令实体媒体在与其数字化对手的竞争中失去了在美国音乐行业的地位。
美国黑胶唱片的销售收入在 1977 年达到 35 亿美元的最高峰,CD 对全行业收入的贡献最大,在 1999 年达到 145 亿美元的最高峰,占行业年度收入的 91%。高峰过后,受数字盗版的影响,销售收入显著下滑,直到过去几年才有起色。可供分配的收入蛋糕已从高峰期下降逾 60%,现在根据报道,2014 年美国音乐行业销售收入只有 69.7 亿美元。在全部收入中,数字收入占 64%,其中 37% 来自数字下载,27% 来自数字流式播放。
唱片公司在数字录音行业到来前发挥了主导作用。他们为整个供应链增添了巨大价值,最显著的作用是,为艺术家提供途径,让他们能够使用录音设备,进行品牌推广和营销,享受实体形式制造(黑胶、8 轨磁带、盒式磁带、CD 等)运营支持,以及获取销售渠道。唱片公司合同是诞生成功艺术家的摇篮,这已成为行业共识。唱片公司可以获得 CD 销售收入的大约 30%,在供应链参与者中占比最高。
如今,这种传统商业模式已受到数字化革命的挑战。艺术家(甚至是小型利基市场艺术家)现在可以利用家中的计算机轻松制作数字唱片,并通过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数字渠道向全球听众做自我推销。在过去十年,实体 CD 商店几乎已消失无踪,这一点可从 2004 年 Tower Records 申请破产一窥端倪。这种脱媒现象将价值从唱片公司和实体制造商转向消费者、小型/利基市场艺术家和新技术提供商。
在行业收入蛋糕明显缩小的情况下,就需要更详细地审视这块蛋糕在现有参与者之中的分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唱片公司在供应链中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他们仍然分得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占据超过 50% 的份额。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唱片公司与艺术家的现有合同尚未到期;授权/版税业务模式需要唱片公司以唱片表演权持有人身份参与运营。这种失调大多可以归因于整个行业在使用情况和版税报告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可能存在艺术家或唱片公司未完整披露数字流式播放音乐服务实际收听率的情况。Kobalt Music Group 是一家试图通过供应链解决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公司。Kobalt 通过其专有门户让艺术家、歌曲作家和出版商能够透明地了解版权管理和使用情况追踪,还能通过为其作品提供全面的制作和发行服务为他们提供帮助。
数字音乐商店和流式播放服务旨在获得更大行业市场份额和开展差异化竞争,据此可预计脱媒现象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在 Netflix 这家点播互联网视频流式播放服务提供商在 2013 年开始经销独家内容(例如 House of Cards)时,我们见证了数字视频流式播放领域的这一进化。Apple 近期发布了新的点播音乐流式播放服务 Apple Music。有人进一步猜测 Apple 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成立一家拥有知名艺术家作品专营权的新唱片公司,经销原创内容。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 iTunes 商店不能令 Apple 在音乐下载上迈出这一步,就没有理由期待这种情况现在会发生在数字流式播放领域。
随着录制音乐供应链的进化,尚不能确定唱片公司如何应对数字化革命带来的脱媒现象。如果传统唱片公司不找到为供应链增添价值的新途径,似乎不太可能收复其在数字化时代前享有的重要地位并保持以往的强势。但是,新的渠道参与者必须证明,他们并非只具备经销能力,而且具备唱片公司一度拥有的打造巨星级艺术家的能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