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S. Tang
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2012 年,为了在兰州郊区新建一座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将耗资 40 亿美元“移走”700 座山,在夷平后的区域进行建筑施工。除了移山,中国还在移江!
2014 年 12 月,中国悄悄地揭幕了其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分支:一条将水从华中地区输往北京的 1500 英里长运河/隧道。 此工程的目标是通过隧道和运河将南方的长江与北方的黄河相连。这样,干旱的北方即可利用潮湿南方的水(见图)。 截至写就本文的 2015 年 1 月,中国在这项工程上已耗费 790 亿美元,使其成为全球造价最高昂的工程项目之一。
这个工程堪称宏大,但结果很可能令人沮丧,原因有三个:
- 南方水源污染。1978 年以来,在“先发展后治理”心态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呈指数级增长,致使 60% 的地下水受到污染。[1] 具体地讲,南方(长江)水源污染到需要建设 400 多座污水处理厂。因此,当这些被污染的水抵达北京时,可能无法饮用。
- 南方水资源在减少。由于南方环境变化和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可能无法再抽出足够的水资源供应其他地区。例如,2011 年湖北省(南方)遭遇 5 个月的干旱,甚至连丹江口水库(见图)都因降至“死水”水位而无法使用。
- 水价过于低廉。 2011 年,北京居民用水的价格是每立方米水 4 元(0.66 美元),相比墨西哥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收费要低得多。北京于 2014 年推出了新的用水计费系统,用水量越大,水价越高,但价格仍远低于市场水平。此外,城市居民和农民不顾地下水水位直线下降的现状,仍在大范围开采未征税地下水。[2]
如果总供水量不足以满足需求,南水北调工程就无法成为长期解决方案。政府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问题: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根据世界银行 2009 年的一份报告,中国工业每个生产单位的耗水量是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倍。[3] 虽然提高工业用水价格的措施不得人心,中国政府仍应坚持执行,以刺激工厂降低耗水量和发展水回收系统。此外,中国政府还应为农民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利用滴灌系统降低耗水量。同时,中国政府应鼓励地方政府在当地建立海水淡化厂和收集更多雨水。
当前的宏大工程侧重于增加北方供水,但充其量只能增加 7%。不过,如果不制定通过高效利用水资源减少需求的具体计划,南水北调将无法解决问题。全球造价最高昂的工程很可能产生最低效的成果。用一句中国成语来概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Comments